啃老是不可能啃老的,有一种新式职业叫“全职儿女”
作者 | 英花
编辑 | G3007
【资料图】
编者按
「全职儿女」作为一个新兴职业出现,背后有着很高的经济基础要求——父母需要有好的收入积累,是一种“虚假版的啃老”。我们周围更多的真实版的啃老,是“想去大城市里闯一闯,掏空钱包,买车又买房;进阶版的啃老,毕业回家结婚生子,换车、换房,再让老人来带带孩子;顶级版的啃老,大手一挥掏空家庭开始创业。”
可以说,「全职儿女」的自我呈现,符合了当下年轻人面临生存和生活困境的状态,展现了一种后现代式的解构与自嘲。
有人当全职妈妈,有人当全职奶爸,而现在的年轻人,在上一种很新的班——全职儿女。
「全职儿女」被这届年轻人号称为一种新型的脱产生活方式。父母发工资,或者提供物质保障,儿女做家务,陪聊天,还要跑腿取快递。他们寄居父母生活,老板就是自己的父母。在这个过程中,子女会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父母的经济支持,同时他们保持着学习状态,以此阶段作为过渡,尝试找到新工作,考研考公上岸。
以陪伴父母为业,短暂避开社会竞争压力,成了年轻人的新生活方式。但对「全职儿女」的争议却从未停止,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新型的「啃老」方式,有网友称之为「陪伴式啃老」。
「全职儿女」目前只是部分青年就业的选择,但它出现的深层次社会原因,却不能不引人深思。一方面,青年的失业率在不断提升,就业成为年轻人,尤其是毕业生的一个重要难题。
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副教授张丹丹在《可能被低估的青年失业率》一文中提到:全国城镇16—24岁人口中6400万为非劳动力,在校生共计4800万,剩余1600万人为非在校生。他们大多选择“躺平”,不工作、“啃老”,即所谓的“全职子女”,如果把这1600万非劳动力中的非在校生都考虑为“失业”状态,那么2023年3月青年失业率为46.5%,远大于官方公布的青年失业率19.7%。
另一方面,2021年开始中国正式进入了“深度老龄化”社会(老龄化就是老年人口占到7%,深度老龄化占到14%)。从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,法国经历了130年,瑞典是85年,而中国只用了27年。更严峻的是,老龄化的人口基数不断增加,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要达到4.3-4.7亿,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被照顾。以上海为例,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达到将近50%。
「全职儿女」的自我呈现,符合了当下年轻人面临生存和生活困境的状态,展现了一种后现代式的解构与自嘲。
01985应届生当全职儿女,一边泪流满面一边奋勇向前
小宋是今年一所985高校的应届生。相比高光亮丽的学历,他找工作的经历却并没有那么顺利。
小宋一直有一个记者梦,当初报考的时候也是读了新闻系,所以他一心想要去一个知名的媒体单位工作。今年,他报考了好几个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,但是最终都没有音信。报考人数和最终录取的比例几乎是万里挑一,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知识,掌握面试技巧,招人背后复杂的因素也并非像小宋这样的年轻人能够掌握的。
在经历了一年多报考、投简历、笔试、面试等数十次的找工作后,小宋开始了自我怀疑。“每一年都说是最难毕业季,原来想着学长学姐他们都过来了,我们也会挺过去的。但是真落到自己头上才发现原来真的很难,当你发现身边的同学一个个都接到了offer,而自己没有拿到中意的offer,半夜的时候我会在操场里一圈圈跑步。”
最难毕业季在2023年,的确显得尤为凸显。数据显示,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。往年均新增毕业生保持在20万-30万之间,但过去两年增幅急剧上升,2022年相比2021年猛增150万毕业生,增幅达16.6%,其中普通高等教育本、专科毕业生增加了17%,毕业研究生增加了12%;2023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1158万人,相比2022激增了近105万毕业生。
不仅如此,2021年以来,教培、房地产、互联网平台等原先人才需求密集型的企业在调整了招聘政策,裁员潮时有发生,这对就业,特别是高学历劳动力的就业造成冲击,应届生首当其冲。
最终,小宋没有逃过一毕业就失业的结局。在毕业前的一个晚上,小宋的妈妈给他打来了一通电话,电话里小宋妈妈告诉小宋,没有找到工作没有关系,最重要的是健康,保持良好的心态,回来休息一下可以继续找工作。那一晚,小宋哭了,“我妈妈的这句话我彻底绷不住了,那段时间找工作真的是又累又挫败。”
回到家后,小宋的妈妈不知哪里看到的梗,说先让小宋当全全职儿女,主打一个陪伴,工资一个月4000。小宋的妈妈如今已经事业编退休在家,爸爸还在企业里上班,家里有房有车,每个月收入有2万。
“妈妈说给我发工资,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我有基本的收入,可以自由支配我的一些金钱,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我有正常的作息,能够打起精神来考公考事业编。”
为此,小宋的妈妈给小宋制定了一个任务表:
1. 早上陪跳舞1小时,早餐各自吃。
2. 上午陪买菜,偶尔陪逛街。
3. 家里所有跟电子相关的东西,都我来处理。(老年人真的对新科技很抵触)
4. 晚餐由我和爸爸一起做。
5. 每个月安排1-2次旅游,可短途,我出车当司机。
6. 剩余的时间我自己支配。
小宋坦言,毕业回家一个多月,原本紧张的心情得到了平复,但是内心的焦虑感不断在增强。“听着同学朋友他们说起他们的工作,羡慕他们每天都在学习和进步,回家了我总感觉到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,所以我很多时候也不愿意出门,就是努力学习备考。”
不少人将「全职儿女」看作是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,但忘却了每个人对于生存和生活的选择是不一样的。在这个学历可以向下兼容的社会,找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对小宋来说并非难事,但是当寒窗苦读最后成为厂里的螺丝钉,这种落差感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,或者说对于有梦想的小宋来说,他还想尝试其他的途径去接近那个梦想。
当小宋承认自己是一个loser才最后当上「全职儿女」时,自嘲的背后是一个年轻人泪流满面的同时在努力奋勇向前,是对梦想再拼一次的执着。
02不要否定全职儿女,就像不要否定全职太太的价值
在豆瓣,有一个「全职儿女工作交流中心」小组,上面聚集了4000多位豆友,很多都是不超过25岁的年轻人在分享他们作为全职儿女的心得,但也有35岁以上的全职儿女。经历过工作、婚姻,当做社畜,也做过全职太太,如今在年近40岁的阶段,他们对于「全职儿女」的认识,有了更多关于人生厚度的思考:不要否定全职儿女,就像不要否定全职太太的价值。
黄小薇曾经一度是一个全职太太。一次,黄小薇带着儿子去超市,儿子看到一个玩具就叫嚷着要买,黄小薇拒绝了儿子的请求,儿子在坐在地上大哭,说到「家里的钱都是爸爸赚的,爸爸说了我喜欢什么就买什么,你又没有赚钱。」
儿子的这句话给黄小薇来了一个心灵暴击,她猛然间意识到,“当一个女孩成为了女人,快乐的自我似乎就从她肉体被剥离了。”
原来自己为家庭的付出,没有得到儿子的尊重,也是很多人对她作为全职太太的评价。黄小薇并没有妥协为儿子买玩具,她按照自己的购物清单继续逛超市,任凭儿子在那里苦恼。
回家后,黄小薇和她老公讲了今天儿子的事,并表示自己要出去工作。她老公一开始并没有同意,觉得儿子还是太小,需要人照顾,但黄小薇下定了决心,同时找了一个保姆照顾孩子,主要负责接送。
但社会对全职太太再就业这件事远比黄小薇想象的更困难。她原来就是做文秘的,但35岁的她在职场中并不受欢迎,后来好不容易黄小薇找到了一份公司里的文职工作,但工资只有3500元。为了向儿子证明妈妈也能赚钱,黄小薇最终决定去试一试。
但职场终究是残酷的,每天黄小薇跨越半个城市去上班,早上八点半到下午四点半,黄小薇遭遇老板的PUA,部门同事的内卷。下班回到家,黄小薇还要给家人做饭,补习孩子的作业,让黄小薇身心俱疲。
黄小薇自嘲道:“在家当仆人,在外当孙子,生活真是没有容易二字。”
工作了半年后,小薇的父母看着女儿实在太辛苦,提出说要给黄小薇发工资,不想让女儿遭那份罪。
“我妈说,这两天他们年纪大了,有些行动也不太方便,你那么忙也没有时间照顾我们,我们反正以后是要请保姆,我们还不如把这笔钱给你,让你给我们照顾,我们还放心。”
如今,黄小薇当起了「全职妈妈+全职女儿」的双重角色,一人撑起两个家,似乎还挺划算。她计算过一笔账,她能够从父母那拿到一个月4500元的工资,省去了原来请保姆的2000元费用,一进一出还能够赚3000元。而且,现在照顾父母还算轻松,吃完午饭后,趁着父母休息,黄小薇还有自己的时间看看书。
在电影《芭比》的豆瓣评论里有这样一条内容:芭比这个角色象征着每一个在生活中时刻感到矛盾与困惑的女性,象征着那些既做不到无条件地拥抱既存的女性文化,又不想无条件否定这些文化的女性。电影的结尾提示我们,在无条件的拥抱和否定之外,也许还有一条道路,那就是继续创造。
黄小薇从全职太太走向职场女性,再回归家庭成为全职女儿,她身上有着创造女性独特价值的决然,也有着受限于生活压力的无奈。但终究,她试图在寻找自我与家庭的平衡。
结 语
在全职儿女的相关视频里有这样一条残酷的文案:家中的顶梁柱,社会的边角料;家里的最强天赋,在外的擦锅布;在家当儿子,出去当孙子;毕业前指点江山,毕业后工资两千。
「全职儿女」作为一个新兴职业出现,背后有着很高的经济基础要求——父母需要有好的收入积累,是一种「虚假版的啃老」但更多的真实版的啃老,是「想去大城市里闯一闯,掏空钱包,买车又买房;进街版的啃老,毕业回家结婚生子,换车、换房,再让老人来带带孩子;顶级版的啃老,大手一挥掏空家庭开始创业。」
「全职儿女」充满了戏谑的滋味,展现了当下年轻人遭遇的经济压力与呐喊,是无数个体迷茫、焦虑与自卑的心灵无处安放,是对「现实主义」的一个注脚。他们活得已不易,他们需要的是社会的理解与包容。